护肤品的保湿成分应该怎么看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8-18 01:29:03     编辑: 美容知识
字号:



一、保湿成分的3大类型

保湿不是简单“加水”,而是分层次工作:

1. 吸水剂(补水)

作用:像海绵一样吸收水分,提高角质层含水量。
常见成分

  • 透明质酸(玻尿酸):1分子能锁住1000倍水分(但分子量大只能停留在表面,需配合促渗剂)。
  • 甘油:平价经典成分,吸湿性强(湿度低时可能反向吸水,需环境湿度>70%)。
  • 尿素:天然保湿因子,软化角质(适合鸡皮肤)。
  • 泛醇(维生素B5):补水+修复屏障。

适合:短期补水,油皮/混合皮首选。

2. 封闭剂(锁水)

作用:形成油膜,防止水分蒸发。
常见成分

  • 矿脂(凡士林):封闭性最强,适合极干皮/冬季(油痘肌慎用)。
  • 角鲨烷:亲肤性强,模拟皮脂膜(HABA油主打成分)。
  • 乳木果油:天然植物油脂,滋润不闷痘。
  • 羊毛脂:高保湿,但部分人可能过敏。

适合:干皮、沙漠皮,或补水后必须用的“封层”。

3. 仿生剂(修护)

作用:补充皮肤天然保湿因子,强化屏障。
常见成分

  • 神经酰胺:修复角质层“砖墙结构”(敏感肌救星)。
  • 胆固醇:与神经酰胺协同作用(Cerave乳液核心成分)。
  • 天然保湿因子(NMF):尿素、氨基酸等(模仿皮肤原有成分)。

适合:长期修复,敏感肌/屏障受损必看。



二、成分表排雷技巧

  1. 看排序
  2. 成分表按浓度降序排列,透明质酸、甘油等有效成分需在前1/3
  3. 如果“水”后紧接卡波姆(增稠剂),可能是“假稠”保湿(一抹化水但实际不补水)。
  4. 识破营销噱头
  5. “含透明质酸”但排名末尾→ 浓度可能不足1%,效果有限。
  6. “8重玻尿酸”→ 不同分子量组合才有意义(大分子表层补水,小分子渗透)。
  7. 搭配禁忌
  8. 吸水剂(如甘油)单独用可能拔干,必须搭配封闭剂(如角鲨烷)。
  9. 酒精(乙醇)排名靠前→ 可能抵消保湿效果(尤其干敏皮避开)。

三、不同肤质保湿方案

  • 油皮/混油
    吸水剂(透明质酸)+ 轻薄封闭剂(角鲨烷),避开矿脂。

  • 干皮/混干
    吸水剂(甘油+尿素)+ 中度封闭剂(乳木果油)。

  • 敏感肌
    仿生剂(神经酰胺)+ 抗炎成分(积雪草)。

  • 沙漠皮
    三重叠加(透明质酸+神经酰胺+凡士林)。


❌ 四、常见保湿误区

  1. “刺痛=缺水”:可能是屏障受损(需修复而非狂补水)。
  2. “天天敷面膜”:过度水合破坏屏障(每周2-3次足够)。
  3. “油皮不用保湿”:外油内干需补水(但选无油配方)。